《人間仙界》
編輯:魏少梧 信息來源: 西e網(wǎng)-光明網(wǎng)發(fā)布時間:2018-11-22
作者:李春雷
今年六月,天氣濡熱,更兼諸事煩心,便隨一眾文友到金華市北郊避暑。
四壁環(huán)山,滿目翠青,云霧繚繞,宛若仙境??v是如此,仍是身心浮躁、郁悶難耐。晚上散步時,突然聽說附近竟是雙龍洞和冰壺洞。
龍壺兩洞,頗為著名,唐之前便已發(fā)現(xiàn),李白、王安石、蘇軾、李清照、徐霞客和近人郁達夫、郭沫若、葉圣陶等都曾光臨。葉翁還曾書寫名篇《記金華的兩個巖洞》,形象地記錄了游覽情景。
次日八時,我們從住處出發(fā),拜訪仙洞。
太陽出山,火火烈烈。步行不遠,便已汗水涔涔。穿過半坡亂石,驀然發(fā)現(xiàn)前面斷壁上一塊巖石探出,怒目崢嶸,仿佛龍頭的上顎。
走進龍顎,即是龍口。龍口下端,便是龍舌了,那實在是一塊舌苔模樣的巨石。龍舌之上,可容納百人。環(huán)視四周,這只是一處半封閉型的淺穴。那么,龍洞在哪里呢?
細細觀看,在龍舌的咽喉部位,有一注暗流,從龍腹中汩汩涌出。
這是雙龍洞的第一個妙處:洞口位于水面之上,稍稍盈尺,人類須屈尊而入。
在工作人員的導引下,我們仰躺在一只小船上,借助內(nèi)部繩索牽引,在幽暗中悄然滑行十數(shù)米,睫毛似乎擦過洞頂?;谢秀便?,冥然穿越。
再睜眼,果然已經(jīng)進入一個清涼世界,五彩斑斕,光怪陸離,宛若海底龍宮。
龍宮的頂部,赫然吸附著兩條天然的褐色龍形圖案。在燈火的映照下,張牙舞爪,搖頭擺尾。
雙龍之下,遍布鐘乳石,若兔,若魚,若仙女,若稚子,若壽翁,若佛祖,濕漉漉,鮮嫩嫩,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,讓人不得不嘆服造化之妙。其實,科學告訴我們,這些精靈,都是鈣質(zhì)的凝結(jié)。含鈣的泉水,在封閉的環(huán)境中,專注千百年,不是水滴石穿,而是水滴成石。那是時光的珍珠、歲月的琥珀。
原本,大自然神秘而簡單,只是太漫長。一百年過去,一只石兔仍在孕育,卻已換了人間。在造化面前,在時間面前,人生不如一株樹、一塊磚、一塊石,甚至一枚石兔。
這就是人類的悵惘,生命的浩嘆。
當年,李白、蘇軾、徐霞客、郁達夫、葉圣陶們,也是如此凝望吧。他們沉重而來,屈尊而入,揣著各自的悵惘,在這里浩嘆,在這里暢想,暫得一時之歡,而后鉆出洞去,繼續(xù)各自的沉重。
揖別眾仙,從雙龍洞底部穿過一條長長的隧道,進入冰壺洞。
自古以來,兩洞雖然比鄰,卻是各自獨立,游客須分別進出。直到近年,科技發(fā)展,才從內(nèi)部鑿通,連為一體。
冰壺洞,渾圓直立,宛若一個巨大的壺體。但見兩掛瀑布,從天而降,上下糾纏,渾似兩條咬斗的白龍,在壺腹中翻滾出巨大的聲響。白浪跌落壺底,卻啞然失聲,匯聚成一汪晶瑩的湖,靜若凝碧,默然無語。
駐足凝視,壺中乾坤,猶如宇宙與歷史的微縮。日月浮沉,春秋輪換,滄海桑田,前世今生,動與靜,生與死,毀滅與涅盤,瞬間與永恒……
是的,古人多是有神論者,世間不如意,便求洞中仙,洞中方一日,世上已千年。而我,恍惚之中,也仿佛羽化,進入了一個安寧、澄明的世界,不知今夕何年,我是誰,誰是我,我是我,我非我,是我非我,非我是我。
猛然,我被人推拉一把,轉(zhuǎn)瞬驚醒。原來,洞中人滿為患,同伴在催我回歸。
攀過一個細細的豎洞,從洞口——壺嘴中走出。
洞外世界,依然如故,藍天白云,青山綠樹,熙熙攘攘,人車滿路。剎那間,滾滾熱浪又包裹了我。
人類,總是羨慕陶淵明,總是祈求尋得一方凈土避世。殊不知,桃花源從來不曾有。真實的世界,永遠在洞外。
洞中,只是一爿清涼的驛站,一把小憩的搖椅。
小憩之后,還是要鉆出洞口,走進陽光,走進塵世,去經(jīng)營各自的煙火人生,在酸苦中尋覓甘甜,在寂寞中體味盈實,在耕耘中采擷鮮果……
這,才是生命的仙界。
《光明日報》(2018年11月16日15版)
原文鏈接:http://news.gmw.cn/2018-11/16/content_31979733.htm
熱門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