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體》作者劉慈欣:用文字表現(xiàn)科幻是迫不得已
編輯:魏少梧 信息來源: 西e網(wǎng)-光明網(wǎng)發(fā)布時間:2018-5-23
“作為一個科幻作者,坦率地說,對于文字甚至對文學(xué)在科幻上的表現(xiàn)力,我是沒有信心的。”5月20日,首屆亞太科幻大會在北京落幕。在大會最后一個階段的論壇中,中國科幻作家、雨果獎得主、《三體》作者劉慈欣做出了這樣的表述。
這并不是他第一次公開承認科幻文學(xué)的局限性。事實上,就在此前一天接受媒體群訪時,劉慈欣已明確表示,科幻文學(xué)“目前和整個敘事文學(xué)一樣,正處于衰落的境況”。
他回溯了自己在早期創(chuàng)作的作品。他甚至覺得,在那些作品中,“從來沒有用文字真正的把自己想象中那些畫面文字表現(xiàn)出來,一次都沒有過”。
“在我很早的那些短篇小說中,你仔細看就能看到那種焦慮感——我拼盡全力,想用文字把自己的想象表現(xiàn)出來。比如像在《流浪地球》中就有那種焦慮感,但是最終也做不到。后來這種焦慮感沒有了,因為我知道我做不到了,我就不費精力了,所以就很從容地去寫了。”
但與此同時,劉慈欣并不覺得科幻已經(jīng)走到盡頭。相反,他認為科幻這一主題還有文學(xué)之外的可能性,而這值得被期待。“科幻的未來不在狹義上的文學(xué)。廣義的科幻包括科幻影視、藝術(shù),甚至科幻可以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滲透在各種文化中。”
他覺得,相較于文字作品,圖像“更適合”表現(xiàn)科幻,盡管他是一位知名的科幻作家。
當然,這樣的結(jié)論不只和科幻相關(guān),也和這個時代有密切聯(lián)系。當大大小小的屏幕已經(jīng)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,視覺化自然成為了科幻作品一種有力的表現(xiàn)方式。
“文字可以講出很好的故事來,電影圖像同樣能講出來;但圖像表現(xiàn)的東西,文字是幾乎不可能表現(xiàn)出來的。”
劉慈欣也提及一種廣泛流傳的說法——圖像會把人的想象固定下來,而文字能帶給人更豐富多彩的想象。他認為,影像和想象力并不是天生沖突的。
他說:“想象不是無源之水。如果沒有以前的視覺經(jīng)驗,你什么也想象不出來。電影里面的表現(xiàn),也是我們想象力的源頭之一,他能夠由此催生更多、更絢麗的想象力,所以我認為科幻是很適合用圖像來表現(xiàn)的。真正用文字來表現(xiàn)科幻,至少對我個人來說真的是迫不得已。”
但同時劉慈欣也并不認為,用影視手段表現(xiàn)科幻就是將所有想象具象化。因此,當他被問及希望來自外星的“三體人”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(xiàn)在電影中時,劉慈欣雖并未直接給出答案,但他說,“留白”可能會成為一個選擇。
“科幻片中的外星人形象,很像維納斯雕塑那斷掉的兩條胳膊。你就別接,因為怎么接都不對勁。想象外星人并不困難,但是真的要讓人給人那種異類世界的感覺、那種震撼的感覺,十分困難。”
“科幻跟科學(xué)是不一樣的,從科學(xué)的角度上來說,外星人可能是完全陌生的。但是科幻是一種藝術(shù),它是給人看的,就必須做到某種平衡——那種陌生感和我們經(jīng)驗的一種平衡,不能完全陌生,還要和我們的經(jīng)驗要做到一個平衡,這樣才能產(chǎn)生它的藝術(shù)效果。”
在劉慈欣看來,電影中形似“小龍蝦”的異形是個相對成功的例子。而在他最為推崇的電影《2001漫游太空》中,外星人的形象根本沒有出現(xiàn)過。他認為,這樣的留白正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原因之一。
作為一個“迫不得已”用文字表現(xiàn)科幻的作家,劉慈欣也不諱言對于自己作品影視化的期待。他此前就公開對媒體表示,希望自己的短篇作品能夠更多地走向影視化。
“從科幻電影來說,短篇比長篇容易拍,因為加一些東西比去一些東西要容易得多。從科幻電影的歷史來看,從長篇改編電影的成功率還不是太高,短篇改編的比較成功。所以我還是希望短篇能拍成電影,長篇能拍成電視劇是比較好的。”他笑說。
原文鏈接:http://reader.gmw.cn/2018-05/22/content_28910779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