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根于語言和生活的深處——讀詩集《人間帖》
編輯:魏少梧 信息來源: 西e網(wǎng)-光明網(wǎng)發(fā)布時間:2018-5-2
李瑾的詩是一道別致的風景,他將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很好地糅合在一起,呈現(xiàn)出現(xiàn)代漢語詩歌中久違了的一種質地、色澤和氣息,可謂別開生面。李瑾詩歌有古風、古意,頗具古典詩歌之神韻,這恐怕還是與他的“專業(yè)”有關。他是歷史學博士,對于歷史典籍有著濃厚興趣和長期浸淫,對于“古典”和“傳統(tǒng)”有著自己的深入理解和判斷,他的骨子里是有“古風”的。不過,李瑾的詩又不是掉書袋、復古的,而是靈動、現(xiàn)代的,寫出了一個現(xiàn)代人在現(xiàn)代社會的現(xiàn)實處境。他的詩不是為了到悠遠處、僻靜處找尋寄托,而是從現(xiàn)在、從個體出發(fā)自然而然地與“傳統(tǒng)”相遇和對話?;蛘哒f,在李瑾這里,“古”并不是客體的、對象性的存在,而本身就是隱含在“今”之內,李瑾的目的不是“以古抑今”,而是“以今寓古”“古為今用”。
他的詩集《人間帖》(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)呈現(xiàn)出豐饒、繁茂、燦爛的人間景象,包含了氣味、聲息、溫度,有聲有色、活色生香,顯示了一種生機勃發(fā)、汪洋恣肆的語言與生命景象。李瑾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,否則他的筆下不可能如此有趣,不可能呈現(xiàn)出如此豐富、鮮活的生活圖景。他的詩中有眾多的植物、動物,世間萬物,搖曳多姿,幾乎稱得上“博物志”,又有著豐富的人生百態(tài)、復雜的人生況味,堪稱“生活史”或“心靈史”。他寫自然風物,如詩中所寫,是“將對塵世的愛,存放于花花草草”(《〈道德經(jīng)〉十章》),其目的也是為了寫人,因為“在麥田身后埋伏著一個龐大的人間”(《芒種》)。李瑾是愛萬物、愛眾生、愛“人”的,在這個意義上他對強調擴張、人類中心、自我中心的現(xiàn)代性是保持距離的,而更接近強調和諧、合作、共生的傳統(tǒng)之“仁者”。正是由于李瑾有著眾生平等的觀念,他才能在日常、凡俗的生活中發(fā)現(xiàn)詩意的驚奇,使得被習以為常、視若無睹的生活呈現(xiàn)出另外一種面貌?!度碎g草木》中有這樣的詩句:“我驚訝于這樣的早晨/一些微小的事物低于生活,而另外一些/卻是腳步匆匆,藍天之下,宏大的山川/在一只麻雀身上練習贊美,而我/懷揣一顆矮小的心/正給一株桂花樹慢慢澆水、施肥、剪枝。”這樣的一顆心可謂“低到塵埃里”,但是唯其如此卻又是強大的、悲憫的,于萬物、于自我皆有充分的空間與彈性。詩的最后寫道:“我愛這株桂花樹/早晨它看看陽光,晚上回家,我看看他/我們彼此熟悉,但在白天,卻從不說話。”這里的物我關系極平易,又極高遠,既入世,又出世,耐人尋味。
李瑾詩歌所包含的葳蕤生機其載體是具象和細節(jié)。詩人李瑾有著豐富、細膩的感受力,對于人世之“聲色”有著情不自禁的歡喜和親昵,他的詩見本心、見性情,一草一木、一顰一笑、一次振翅、一次棲息,都可能成為詩中的大事件。他詩歌的魅力很大部分正是由一個個具體而微,看似平常、無足輕重的形象所組成的。這些形象如雜花生樹、春水奔流,有著不可遏止的生命活力與興味。一定意義上它們是去意義化的,正是這種“去意義”打開了意義的空間,使得更多意義的呈現(xiàn)有了可能。李瑾詩歌的許多題材是很容易理念化、概念先行的,尤其是第一輯《春秋祭》關于《詩經(jīng)》《尚書》《道德經(jīng)》《國語》《史記》《聊齋志異》《古文觀止》等的書寫,但是李瑾以豐富的具象將人們先入為主的預設蕩滌一空,而是回到了詩意發(fā)生的源頭和第一現(xiàn)場,呈現(xiàn)出活潑、跳脫、異彩紛呈、詩意盎然的生命景象,確如嚴羽《滄浪詩話》所說:“夫詩有別材,非關書也;詩有別趣,非關理也。”這些形象本身也是生命和生命力的象征,《人間帖》由之表達了對于生命的敬畏與尊重、對于生命力的熱愛與推崇。
李瑾詩歌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容量和人生容量,具有內在性和人文性。“文學是人學”,寫詩最終仍是寫人,決定詩歌高下的仍然是其中所包含的人生樣態(tài)和境界。與表面看來的輕松、隨意不同,李瑾詩歌內在是嚴肅,甚至不無沉重。在當今這樣一個大轉型、大變革的時代,任何一個嚴肅的寫作者都不可能不感受到文化的沖突。唯有面對矛盾與困難,方有克服、改變之可能。李瑾的詩是直面內心的糾結與疑難的,這從他許多詩的題目即可看出,《那么多書都止不住我的悲傷》《我們和可疑的生活同歸于盡》《在一個城市的內心,我需要拿出一些命運》《我深深陷入自己的生活》《孤獨是有重量的》《我是自己的孤兒》……《李村人物譜》可以看出他對故土的深厚感情,以及對普通百姓的關切、體恤,他是一個懂得感恩、不忘本的人。與對待外物、他人的寬容、隨和不同,面對自我,李瑾往往勇于自剖、自我審視,不憚于暴露自己的“小”:他面對的是自己的“庸常的臉”(《個人簡史》),以及“日漸妥協(xié)之身”(《我時常會被心愛的人間咬上一小口》),他的身體是“不合時宜的”,而內心則“暗藏亂世”(《夏至》)……如此,寫出了一位現(xiàn)代人混沌、晦暗的現(xiàn)代處境,這樣的個體更真實可信、更能引起共鳴。
《人間帖》的最后一輯名為“地鐵志”,他的大部分詩歌是在往返家與單位之間的地鐵上完成的,他稱自己的詩是“地鐵體”。這本身是頗具象征意義的,他的詩也正是來自生活“深處”的,來自生活的現(xiàn)場和一線,是接地的、及物的。詩歌《地鐵志》中寫道:“一到早晨,地鐵就伸出了巨大的口舌/我們閉目、吵架、閱讀,側身于日常/來回往復/這些心懷異志的人啊,在城市的/身體穿行,多像被生活吞咽過的事物。”在這里,“地鐵”是一個濃縮和凝聚的場所,關聯(lián)著社會的方方面面,既有速度、便捷,又有擁擠、冷漠,既體現(xiàn)著生存之難,也體現(xiàn)著強勁動能和生存意志,構成了一個極富闡釋力和生發(fā)性的場所??梢哉f,“地鐵”與“李村”是李瑾詩歌中兩個重要的“端點”和關鍵詞,一個關乎城市一個關乎鄉(xiāng)村,一個是現(xiàn)實居所一個是精神家園,兩者之間既有差異又有共通的部分,它們構成了當今時代占據(jù)相當比例的中國人的現(xiàn)實。未來應該會有改變,但就現(xiàn)實性而言,我們的社會、文化的發(fā)展無論如何都需要正視并對之作出新的想象、發(fā)現(xiàn)與改變。李瑾橫跨“世界都會”與“鄉(xiāng)土中國”,古今中西風云際會,詩與思均由之氤氳、濡染開來。
“大雅久不作”,當今的詩歌可謂繁榮,成就很高,但問題也很多,其中粗鄙有之,惡俗有之,自我隔絕有之,靡靡之音有之,而清明雅正的詩歌實在稀少。而李瑾的詩稱得上是一股“清流”,它植根于語言與生活的深處,呈現(xiàn)出一種飽滿、絢麗、生機勃勃的狀況,它接續(xù)著古老的文脈,探測著時代生活的內在真相,而又開啟著充滿想象力的未來。
原文鏈接:http://news.gmw.cn/2018-04/24/content_28460141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