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禹治水留在隴原大地的遺跡與傳說
編輯:魏少梧 信息來源: 西e網(wǎng)-中國甘肅網(wǎng)發(fā)布時間:2018-4-20
大禹治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。先秦時起,華夏民族把大禹治水視作歷史上曾經(jīng)發(fā)生過的真實重大事件。到了現(xiàn)代,學者們則大多視其為神話傳說。
無論是神話還是歷史,大禹治水無疑是我國古代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演化進程中發(fā)生的一場規(guī)模宏大、地域廣闊、成效顯著、影響深遠的大事。他的豐功偉績,數(shù)千年來被后世所傳頌,其事跡在《尚書》《山海經(jīng)》《論語》《淮南子》《墨子》《史記》等文獻中均有記載。大禹治水呈現(xiàn)的不僅是一種與其個體相關(guān)的歷史功績,而且給后世華夏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大禹治水的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,也已然內(nèi)化為中華民族之魂。
1
出于雍梁導(dǎo)河積石
堯舜時代,洪水一度給華夏居民生存造成巨大威脅。據(jù)《尚書·堯典》記載,“湯湯洪水方割,蕩蕩懷山襄陵,浩浩滔天,下民其咨”。當時,堯舜部族聯(lián)合體被圍困在山陵之上,農(nóng)田被淹,遍地饑荒,萬民一片哀嘆。
在大禹之前,臺駘、后土、鯀等就已嘗試過治水,特別是禹父鯀的治水經(jīng)歷為禹之后的治水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(jīng)驗。《尚書·堯典》記載,為戰(zhàn)勝當時前所未有的大洪災(zāi),在堯舜部族聯(lián)合體議事會上,堯詢問誰能領(lǐng)導(dǎo)萬民治理洪水,“四岳”(部落首長)均推薦了鯀。堯擔心鯀不能擔當此等重任,四岳則規(guī)勸堯不妨一試。于是,堯即任命鯀領(lǐng)導(dǎo)萬民治水。鯀歷經(jīng)九年治水,還盜取天帝的息壤阻攔洪水,未能成功,卻激怒了天帝,天帝令火神祝融處死了鯀。
鯀死后,洪水繼續(xù)泛濫,一直持續(xù)到舜帝時期。禹,亦稱大禹、夏禹、戎禹,原為夏后氏部落領(lǐng)袖。堯死后,舜繼任為部族聯(lián)合體首長。四岳建議舜“舉鯀子禹,而使續(xù)鯀之業(yè)”。舜帝遂委派禹繼續(xù)治理洪水。天帝也把息壤送給禹,幫助他治水。
《莊子·秋水篇》中有如是說法:“禹之時,十年九潦。”大禹治水的起因有二:一是傳說中的“水害”共工。《淮南子·本經(jīng)訓(xùn)》云:“舜之時,共工振滔洪水,以薄空桑”?!秷虻洹分幸蔡岬搅朔磁颜吖补ぁ?jù)說,共工撞折了連接天地的支柱不周山,從此天傾西北,水流東南,洪水到處涌流。二是這次空前的洪水災(zāi)害,范圍廣,持續(xù)時間長,災(zāi)情相當嚴重?,F(xiàn)代天文學資料也佐證,距今4000年前的確因九星地心會聚引發(fā)了各種自然災(zāi)害。在這些災(zāi)變中,尤以洪水為大。若以現(xiàn)在的地質(zhì)圖作對照,正好與全新世黃河在下游泛濫形成的沖積扇大致相合。
古雍州、梁州(今陜、川兩省和甘、青的東部)是大禹的出生地和老家,也是大禹治水追根溯源之所在?!妒酚?middot;六國年表序》曰:“禹興于西羌。”《集解》中也說:“孟子稱禹生于石紐,西夷人也。”《吳越春秋》進一步指出:“鯀娶有莘氏之女,……產(chǎn)高密(即禹),家于西羌,地曰石紐,石紐在蜀西川也。”
大禹“導(dǎo)河積石,至于龍門,入于滄海……”“導(dǎo)河積石”之地,即今天的甘肅臨夏縣北,至今在臨夏境內(nèi)有大禹支鍋石、背篼石等傳說。黃河流經(jīng)此地,又名“積石峽”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記載:“禹治洪水,西至洮水之上”;“導(dǎo)渭水東北至涇,又東過漆、沮,入于河。”涇水現(xiàn)稱涇河,渭水最大的支流。涇河發(fā)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涇源縣西南六盤山下老龍?zhí)叮晌鞅绷飨驏|南,經(jīng)過寧夏、甘肅、陜西,至高陵縣涇渭堡東北入渭河。
民國初年,甘肅天水出土《秦公簋》。其銘文記:“秦公曰:丕顯朕皇祖,受天命,鼏宅禹責。”這里“責當讀跡。跡,《說文》訓(xùn)步處,禹跡謂禹所行經(jīng)之處也”?!对?middot;小雅·信南山》云:“信彼南山,維禹甸之”?!洞笱?middot;文王有聲》又曰:“豐水東注,維禹之績”。此處,所謂的南山即指終南山,豐水即指灃水,都在今陜西西安市南。
由上述說法可見,禹治水的足跡遍布陜甘大地。在西傾、朱圉、鳥鼠、岷山、弱水、合黎、流沙、黑水等甘肅境內(nèi)20多處地方都留有大禹治水的傳說和足跡,彰顯了他的治水功績及對后世秦隴之地產(chǎn)生的巨大影響。禹因治水有功,人民都感念他的功德,舜把帝王的位置禪讓給他。
2
以疏為要江河暢通
大禹治水的傳說處于我國歷史與文化的起源時期;“大禹治水”雖為傳說,但其中包含著重要的“史實素地”。記載大禹治水的典籍有《尚書》《詩經(jīng)》《左傳》《國語》《論語》《莊子》《孟子》《呂氏春秋》等,內(nèi)容記載較為完備的是《史記》。
禹受命治水后,為了徹底戰(zhàn)勝水神共工,杜絕水患,他在茅山召集眾神,商討計策。在皋陶、棄、契、伯益等人的配合與協(xié)助下,在治水方法上吸取了鯀治水的“壅防百川,墮高堙卑”的失敗教訓(xùn),反其道而行之。他把“墮高堙卑”的方法改為“疏川導(dǎo)滯,鐘水豐物”,即疏通河道,開導(dǎo)川流阻滯,并利用澤、藪、洼地來蓄積洪水,既可防洪,又可為干旱季節(jié)提供水源,以供農(nóng)耕和飲用?!对娊?jīng)·商頌·長發(fā)》中有這樣的詩句:“洪水芒芒,禹敷下土方。”傳說大禹把息壤撒到洪水中,水中迅速出現(xiàn)陸地,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高山。還有個說法是,大禹治水時,讓神龍走在前面,拿它的尾巴畫地,尾巴畫過的地方就形成了河床。他還讓一只黑色的大烏龜背著青泥走在后面,將太過深邃的溝壑填平。即使這樣,大地之上的河道依然不很暢通,大禹便開挖河道以疏通流水。
大禹首先治理的是黃河。在神話傳說中,黃河發(fā)源于昆侖山東北角,流出昆侖山之后,受今甘肅境內(nèi)的積石山阻擋無法前進。大禹在山腳下鑿出一個大洞,使黃河水順利穿過了積石山。這個洞后來被稱為“石門”。河水從此涌出,經(jīng)過一片原野,來到龍門山。在古代,龍門山和呂梁山連通,位于今陜西省和山西省交界地,完全擋住了黃河水流,在此地形成一片汪洋。大禹使出神力,鑿斷龍門山,為河水開出一條通道。因被鑿斷的龍門山如同兩扇大門,故禹將其命名為龍門山。傳說每年江河湖海里的鯉魚都要沿黃河逆流而上,來到龍門山前。能夠穿過這段河道的就成為龍,失敗者還是鯉魚。我國民間“鯉魚躍龍門”的吉祥語起因于此。至今,在民俗剪紙、繪畫中,鯉魚躍龍門也成為常見圖案,寓意學子高中、官員升遷,事業(yè)興旺。
黃河水沖出龍門山進入河南后,又遭到砥柱山阻擋。禹在此山上一口氣鑿出三個缺口,形成神門、鬼門和人門,合稱三門,這就是現(xiàn)在的三門峽。從此,黃河一路順暢,穿越華北大平原,浩浩蕩蕩,奔向東海。治理完黃河,大禹又奔走在中國各地,著手治理其他河流。
大禹當時治水的地域幾乎遍及九州。古荊州、揚州、徐州,今湖北省及以東的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,也是當年大禹治水經(jīng)常巡視和進行重點工程的地區(qū)?!睹献?middot;滕文公上》稱:禹曾“決汝、漢,排淮、泗,而注之江”。《淮南子·精神訓(xùn)》記:“禹南省,方濟于江,黃龍負舟。”《水經(jīng)注》述:“龍巢,地名也。昔禹南濟江,黃龍夾舟,……故水地取名矣。”龍巢在今湖南華容縣和湖北監(jiān)利縣間,可見大禹又在長江中游一帶巡省?!秴问洗呵?middot;音初》:“禹行功,見涂山之女。禹未之遇,而巡省南土。”涂山,在今安徽省蚌埠市西的淮河南岸。禹“巡省南土”,更到達長江下游一帶。故墨子總結(jié)說:“古者禹治天下,……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;……以利冀州之民;……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。”《莊子·天下》篇也引墨子說:“昔者禹之煙洪水、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,名山三百,支川三千,小者無數(shù)。”《禹貢》敘述大禹治理洪水后,“九川攸同,四奧既宅,九山刊旅,九川滌源,九澤既陂,四海會同”。
禹治水吸取了前輩臺駘、后土,特別是鯀治水的經(jīng)驗,他“念前之非度,厘改制量,象物天地,比類百則,儀之于民,而度之于群生”。因而,禹之治水,集合了前世的智慧,順應(yīng)百姓之心愿,救民于水火,足跡達到華夏九州廣闊地域,獲得了巨大成功。
3
勞動英雄民族之魂
勤勞為民、公而忘私的“勞動英雄”。大禹勞而忘身,身先士卒,率先垂范,為民興利除害、歷盡艱辛,功勛卓著,受到后世廣泛而熱烈的稱頌?!妒酚?middot;夏本紀》載:“(禹)勞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過家門不敢入。”他始終奮戰(zhàn)在治水第一線?!肚f子·天下》載:“禹親自操橐耜”“腓無胈,脛無毛,沐甚雨,櫛疾風,蜀萬國。禹大圣也,而形勞天下也如此”?!独钏沽袀鳌访鑼懰?ldquo;手足臍抵,面目黎黑”;《越王無余外傳》記載:“禹勞身苦思……聞樂不聽、過門不入、冠掛不顧、履遺不躡。”《呂氏春秋·愛類》稱:“勤勞為民,無苦于禹者矣”。正是由于他不辭辛勞,足跡遍布全國,才得以獲治水奇功?!秴问洗呵铩吩鴼v陳禹之辛勞:“故功績銘乎金石,著于盤盂”,說明在戰(zhàn)國時代,已有記載禹治水功績的金石文字。
由于大禹治水符合當時各部族民眾的愿望,響應(yīng)廣泛,得到四面八方部族首領(lǐng)、職官、賢人的支持?!稇?zhàn)囯策·齊四》謂:“禹有五丞。”《呂氏春秋·求人》記載:“得陶、化益、真窺、橫革、之交,五人佐禹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下》也有記載:禹治水時共工之從孫四岳佐之。意即炎帝部族共工的后代前來幫助黃帝部族的大禹治水,體現(xiàn)出人心所向。大禹治水充滿著“戰(zhàn)天斗地”的昂揚精神,他被后世塑造成大智大勇、公而忘私,高度理想化的神。也唯獨大禹,不僅被夏、商、周三代所緬懷贊頌,而且也得到春秋戰(zhàn)國時諸子百家的一致肯定,同時被后世傳頌不息。大禹的豐功偉績,折射出大禹近乎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,并因之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精神的楷模。
科學治水、遵循規(guī)律的杰出典范。在治水過程中,大禹因勢利導(dǎo),導(dǎo)源開流,探索科學治水方法。他從調(diào)查研究入手,在弄清高山大河的地勢和走向的基礎(chǔ)上,全面規(guī)劃,從整體上制定了治水方案和具體措施,創(chuàng)造性地提出了“疏川導(dǎo)滯”的疏浚、排洪、治水的總體策略,帶領(lǐng)民眾“行山表木,定高山大川”,打破了條條塊塊的分割,從源到流,全面治理。大禹治水包含著豐富的因勢利導(dǎo)的科學精神。禹治水所取得的功績,首要在于規(guī)劃并疏通了黃河的走向和河道,鑿龍門,決伊闕,使之注入大海。同時,又“決汝、漢,排淮、泗”,使之注入長江,然后入海。中原地區(qū)的江河湖泊,經(jīng)過禹的治理后,消除了“水逆行,泛濫于中國”的嚴重威脅,人民得以“平土而居”,從事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。即所謂“民乃粒,萬邦作”?!睹献?middot;滕文公上》稱禹治洪水,“然后可得而食也”。春秋時期,有劉定公稱:“美哉禹功!明德遠矣。微禹,吾其魚乎!”在劉定公看來,若無大禹治水,那將會是“人或為魚鱉”了?!肚f子·天下》也稱贊道:“禹,大圣也”?!妒酚?middot;河渠書》評價道:“九川既疏,九澤既灑,諸夏艾安,功施于三代。”所謂“功施于三代”即是說大禹治水的成功,為夏、商、周三朝代的物質(zhì)文明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。禹在治水過程中,走遍東西南北各地,遂依據(jù)地形特點,把當時的天下劃為九州?!蹲髠?middot;襄公四年》記周太史辛甲之言:“芒芒禹跡,畫為九州。”《墨子·尚賢上》述:“禹舉益于陰方之中,授之政,九州成。”自此始,人們無不對禹治水的功績交口稱贊,稱他為“大禹”,意即“偉大的禹”。禹治水所取得的成功,安定了人民生活,促進了民族融合,標志著華夏民眾戰(zhàn)勝自然災(zāi)害的能力有了飛躍性進步。中國大禹治水不僅彰顯了個體的歷史功績、展示了一種歷史現(xiàn)象,而且它還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。由此形成的以人為本、公而忘私、吃苦耐勞、民為邦本等為內(nèi)涵的大禹治水精神,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,如今已內(nèi)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大禹治水的成功,為古代國家的產(chǎn)生與華夏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相對穩(wěn)定的地域、較好的環(huán)境條件和必要的物質(zhì)基礎(chǔ)與思想基礎(chǔ),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。大禹治水精神對中國古代社會與中華文明的發(fā)展產(chǎn)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。
《水經(jīng)注·漸江水》記載,大禹死后,相傳葬于會嵇山。他的墳?zāi)顾诘?,春天常有鳥來除草,秋天常有鳥來啄穢。至今我國到處都有關(guān)于大禹的遺跡和傳聞,現(xiàn)在人們每年都在大禹陵等地進行祭祀活動。
原文鏈接:http://www.gscn.com.cn/culture/system/2018/04/18/011955746.shtml
上一篇:
下一篇:甘肅全省大學生征兵工作電視電話會召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