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鎮(zhèn)館之寶】阿拉伯文銅香爐
編輯:黃榮 信息來源: 西e網(wǎng)-中國甘肅網(wǎng)發(fā)布時間:2016-9-28
阿拉伯文銅香爐
爐底銘款
阿拉伯文銅香爐
時代:明代
珍藏單位:
甘肅省博物館
甘肅省博物館藏的明代阿拉伯文銅香爐,是一件極具伊斯蘭文化特色的國家一級文物。阿拉伯文銅香爐高12.3厘米,寬21厘米,口徑13.5厘米。銅呈金黃色,底有四半圓足。象鼻形耳,腹上下各一道弦紋,爐腹兩面嵌赤銅阿拉伯文,爐底有兩方銘款:一方為“大明正德五年欽賜回回掌教”;一方為“臣馬大臣”。
在明朝用爐甘石加紅銅制成黃銅的鑄銅技術(shù)由此體現(xiàn),同時也反映出其時官營手工業(yè)的技術(shù)已然超越前代水平。銘文下筆流暢靈動,字體秀美,明代崇信伊斯蘭教,并在許多器物上都以盛行的阿拉伯文作為標記和裝飾所用。“正德”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,這件銅香爐是正德五年明武宗賞賜給當時西北地區(qū)一位伊斯蘭教長老的,是研究中國伊斯蘭教文化和歷史的珍貴器物。經(jīng)過五百多年的歲月洗禮,它也成為絲綢古道上中伊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。
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,與佛教、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,它自公元7世紀初創(chuàng)興至今,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。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與紐帶,在阿拉伯地區(qū)創(chuàng)立的伊斯蘭文化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了我國西北部。作為一種宗教信仰、意識形態(tài)和文化體系,伊斯蘭文明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,推進了穆斯林與各民族的融合,而伊斯蘭文化在中國的扎根落戶,尤其是在西北地區(qū)的廣泛傳播,也使它成為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?;刈逵斜≡崃曀祝瑳]有隨葬明器。有的器物與宗教生活有關,如執(zhí)壺(湯瓶)款式多種多樣,一般是作為穆斯林大凈、小凈的器皿,對執(zhí)壺的藝術(shù)造型也特別講究?;刈褰饘倨髦械臓t器非彝器,而是家庭和清真寺用于熏香清潔空氣的。明代的爐器中有皇帝敕賜給各地回回掌教者,陳設于清真寺中,以彰顯其政治地位和不凡的身份。清真寺內(nèi)藏有宣德爐,成為清真寺擺設的時尚?;刈逦奈锓从车幕刈逦幕葸M的過程說明,中國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蘭思想為核心、以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相結(jié)合的表現(xiàn)形式為主的中國本土民族文化,是中國內(nèi)地地域性的伊斯蘭文化。兩種文化兼容包含的開放性、雙重性特點,既表明回族文化是世界伊斯蘭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分支,又表明它是中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,是中華文化多樣性、包容性特點的體現(xiàn)。